GPS信号接收机的任务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信号,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进行交换、放大和处理,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测站的三维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凡是有GPS接受机的用户都能够使用GPS系统进行定位或导航。下图1为GPS星图。
地面监控部分包括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主控站主要根据各监控站对GPS观测数据,计算出卫星的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参数等,并将这些数据通过注入站注入到卫星中去。注入站的任务主要是将主控站计算出卫星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数等注入到卫星中去,每天注入3次,每次注入14天的星历。监测站分别观测卫星,然后把有关信息送回卫星。由监测站提供的观测数据形成了GPS卫星实时发布的广播星历。
B.车载传感器。通常包括测量转弯速率的陀螺仪、输出电子速度脉冲的测速计以及测量方向的罗盘。这些数据被用来进行航位推算,以便确定车辆相对道路的运动。
C.导航地图数据库。通过GPS和车载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利用地图匹配进行处理,与存贮在GIS数据库中的地形数据进行比较。
该系统可为一辆以上的车辆提供其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它可在任一给定时间内精确确定一辆车在道路网中的位置。该系统可从3个基本的信息源获得数据,它们是:
A.GPS接收机。用来精确确定车辆的位置,但它可能遭受偶然的干扰,为此通常采用航位推算导航或辅助定位技术作为GPS信号丢失时的补偿,以使导航系统功能连续。
【摘要】随着第三方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智能化运输系统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物流运输相比较,智能运输系统(ITS)主要利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和导航技术,优化配送路径,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输效率。本文针对道路交通运输科技、运营和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智能运输系统进行研究,将现代GPS地面接收系统的主要应用技术——车载导航仪和飞机黑匣子的工作原理相结合,设计出了一种智能车载接收系统,并定义为“车载智能仪”。“车载智能仪”将对运输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对于提高运输效率和节约成本具有很大的意义,充分保障交通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是“智能系统”和“运输系统”的结合。智能运输系统就是通过对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的研究,从而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的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建立起能在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运输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起智能的联系。
ITS通过各种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缓解了在生产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种阻碍人们出行的问题。这种新型的运输系统,不仅能使交通基础设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提高服务质量;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交通问题的不断暴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S的研发与应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目前,应用GPS技术的车辆应用有三种类型,一是美国的汽车急救系统;而是日本的车辆导航仪;三是中国的车辆调度系统。在ITS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首先要准确的知道车辆当前所处的位置,这个问题通常采用GPS和GIS技术解决。
确定卫星所处的准确位置。首先,要优化设计卫星运行轨道,同时要由监测站通过各种手段,连续不断检测卫星的运行状态,实时发送控制指令,使卫星保持在正确的运行轨道中。将正确的运行轨迹编成星历,注入卫星,再经由卫星发送给GPS接收机。正确接收每个卫星的星历,就可确定卫星的准确位置。
空间部分导航卫星星座有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共24计颗卫星,平均分布在个6轨道上,每个轨道上有4颗卫星轨道,倾角约55°。轨道高度20183Km左右,运行周期约12h(717.88min)。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人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近几年,虽然我国第三方物流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整体上来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是停留在某一个层次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从形成结构上分析,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部分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技术设备陈旧,观念落后,在信息化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己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现代物流通过对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的协调综合管理,达到了缩短物流运作周期、降低运营成本、优化物流资源的目的。
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各国的路网通行能力日益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对于物流企业来说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否找到一种有效途径来解决该问题,降低经济损失、提高运输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是研究智能运输系统的主要动机。通讯、控制、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产生为智能运输系统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运输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已经成为各个运输企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