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一座依偎在黄河畔,生长在运河边的“两河明珠”之城。近年来,聊城市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区位比较优势,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数实融合、绿色发展等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3年,聊城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上企业81家,实现营收104.23亿元,首次破百亿,同比增长12.62%,跑出了产业发展的“加速度”。同年,聊城市600余项改革成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100余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有序承接,20项典型经验获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一系列引领性、标志性改革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获悉,2024年一季度,聊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691.5亿元,同比增速6.0%。日前,由聊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首场“聚力攻坚看进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2024年以来聊城市发展和改革有关工作情况,聊城交出了一份亮点纷呈的半年“成绩单”。
聊城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城市,传统产业产值占比70%,拥有31个制造业大类中的29个,是全国最大的钢管产销基地、五大轴承产业集聚区之一。
在聊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百顺看来,传统产业既是聊城的“家底”,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以传统产业催生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要正视高端供给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
7月中旬,位于聊城市茌平区的山东骏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锻造车轮项目现场,一条待投产生产线完成了组装调试。据悉,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被列为2023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
“项目完成后,建成新能源乘用车锻造车轮生产线亿元。”在山东骏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树新看来,这是公司由商用车领域向乘用车领域的“破冰突围”。
事实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作为聊城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一直以来都是聊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聊城市以延链、补链、强链为主线,聚焦城区和高唐两大基地,构建产业链条完整、竞争优势突出、集群特色鲜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当地汽车及基础零部件产业已形成以中通、时风等为龙头,集整车和零部件研发、生产、贸易于一体的汽车工业体系。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获悉,今年上半年,聊城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签约招商9个,签约金额31.26亿元;68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14亿元,同比增长34.9%。
今年以来,聊城市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发展,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具有聊城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临清市杜庄村的金耳智慧方舱内,工作人员正通过调试超精度秒级智能化控制系统“海为云”,为即将进舱的4200余个菌包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生长环境。
据了解,作为当地发展科技现代农业产业的典型案例之一,金耳智慧方舱是一项综合利用电子信息、环境控制、云计算、大数据、5G和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的创新项目。
“方舱通过对作物的生长条件实现精准控制,零人工操作、无污染、生产效率极高,几乎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临清市新华路街道办事处主任贾桂强介绍,金耳智慧方舱一年可以种植十茬金耳,可为农户实现增收7万元至8万元。
从阳谷县农信种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创新研发以“农大761”为代表的高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破解小麦优质不高产“卡脖子”难题;到莘县在全国首创农药处方制,在全域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作为传统农业大市,今年以来,聊城市聚焦“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从供给保障、科技创新、装备升级、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破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挖掘发展潜力,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发展具有聊城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
除了特色农业,在聊城临清,数字化转型升级后的轴承产业,同样发挥着“转动”五洲的奇特魅力。位于山东轴承产业集群核心区的临清市潘庄镇,被誉为中国轴承之乡,当地以轴承制造为主导产业,有着国内链条最完整、品类最齐全的高端轴承生产基地。其产品出口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70多个国家,年出口额约70亿元。
“我们依托专业互联网平台,对入驻园区的16家企业实施数字赋能,利用工业互联网+5G技术,通过设备连线上云,实现生产加工、产品销售、资源管理全链条数字化,打造轴承数字化车间‘潘庄样板’。”临清市潘庄镇副镇长闫继珂介绍,如今,轴承产业数字赋能示范园内8家企业已完成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园区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拥有各类专利84项,多项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临清市聚焦轴承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服务赋能、数字赋能、科技赋能,破解传统产业发展瓶颈,高标准建设轴承产业园区,着力培育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创新“数实融合”新路径,以新质生产力催化新型工业化,将产业园区化为基础,打造轴承产业“数实融合”齐鲁样板,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当地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处,院士工作站1处,省轴承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1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专精特新企业22家,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试点园区及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各1个,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8家。
在聊城高新区,山东龙普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内,技术人员正在组装调试一套新研发的节能空调热水器系统。据介绍,这套系统有着提供热水与冷风模式、提供热水与热风模式、仅供热水模式、仅供冷风模式等多种工作模式,可用在宾馆、酒店等冷量、热量需求较大的场所。
“我们的节能空调热水器系统,可以通过系统室内的热量回收转换成热水,热风不外排,比使用太阳能更加节能减排环保。”公司技术总监王伟介绍说,响应聊城绿色发展战略,近年来,他们公司围绕清洁能源创新求变,坚持科研创新与技术革新,深耕细作清洁能源细分市场,探索出了一条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聊城市因地制宜,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通过聚力打造循环型产业体系,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9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98%,能源“含新量”不断提升。
今年上半年,聊城市在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煤电行业转型升级以及推进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增长方面成果显著。据悉,聊城首批陆上风电可开发容量350万千瓦,共9个标段,装机量居全省首位,涉及7个县(市、区),新增临清、阳谷、冠县、高唐4个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被纳入省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中长期发展规划。
截至6月底,聊城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为457.51万千瓦,同比增长15.50%,占所有装机容量的28.36%,比重提高3.66个百分点;储能装机容量18.34万千瓦,同比增长243.67%、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1—6月份,当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33%,占全部发电量比重达10.81%。
眼下,作为山东省首个开展市级绿色制造示范培育的地市,聊城已然成为全省出台“绿色制造”支持政策最多的地市。今年以来,聊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全市共培育省级以上绿色设计产品9种、绿色工厂3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家、绿色工业园区2家,市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67家。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拨打新闻热线,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诚邀合作伙伴。
威海市,这座位于山东半岛东端的海滨城市,近年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文旅融合为特色,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全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据悉,...[详细]
本届书博会以“悦读齐鲁书香中国”为主题,在济宁、威海设立分会场,山东省16市新华书店设立书博会专场,将有来自全国各省和港澳台地区的17...[详细]
7月25日,山东省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我市交办第一批信访举报件94件,本批交办菏泽市信访举报件共涉及10个县区。其中,牡丹区17件、定...[详细]
青岛新闻网7月26日讯7月25日,青岛市李沧区李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童梦梨园快乐‘艺’夏”暑期京剧公益课堂。来自山东省文化艺术学...[详细]
□记者曹儒峰报道目前,在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二期项目现场,只见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二期项目占地...[详细]
□记者陶相银通讯员郭彦成报道本报威海讯日前,坦桑尼亚最大的综合性展览会——达累斯萨拉姆国际贸易展览会举行,威海市组织15家企业参会。...[详细]
□记者陶相银通讯员张宇报道本报威海讯日前,威海海高园、碳纤维产业园、远遥浅海科技湾区3个园区入选2024年度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名单。近年...[详细]
□记者陶相银通讯员王力召报道本报威海讯上半年,威海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607个,完成投资243.9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制造业...[详细]
□本报记者王凯本报通讯员王美健近年来,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学生心理健康和预防校园欺凌,推动政府部门从严压实责任,突出长效治理,精准...[详细]
□记者姜斌通讯员张斌报道本报滨州讯日前,滨州市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产融对接会召开,7家企业与7家金融机构现场签约,签约金额49.98亿...[详细]
□记者姜斌通讯员李军辉张红报道本报滨州讯前不久,阳信县医保经办窗口接到市民陈女士的咨询电线岁,因脑梗导致长期卧床,生...[详细]
□记者孟令洋报道本报枣庄讯“得益于‘出海活动’,泽能电力与沙特企业精准对接,一连进行了12场次‘一对一’洽谈,成功签订了两亿元的工程...[详细]
□记者孟令洋通讯员张钢报道本报枣庄讯近期,枣庄市高端装备产业“枣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和“枣庄器械装备产业集群”2个集群被确定为省支...[详细]
三天后台风“格美”将波及山东,鲁南、鲁西北和鲁中西部地区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第一届黄河流域职业技能大赛暨“技能中国行2024—走进山东(东营)”系列活动在东营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