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2022年开始带孩子走上科创这条路的,起初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一路走来,越走越清晰地感觉到一件事:
就拿深圳的“明日科创之星”来说,2024年度获奖人数直接涨到3231人,几乎是前三年加起来的总和(前三年分别是:321、484、1117人):
广州、北京、杭州、中山、郑州……各地也都在同步推进科技特长生的认定和培养。
科技创新评优、创新型人才库,这些原本听起来很远的词,现在都跟中小学生挂上了钩。
孩子不是天赋型选手,但在机器人、编程、科创发明等方面,在创想机器人俱乐部老师的培训下,扎实积累,也拿下了不少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奖项。
这是2023年-2024年的部分赛事的获奖证书,我们不仅在国家白名单竞赛里获奖,并且因为学到的是真水平真实力,在教育局、教育厅组织的现场科创赛上,也脱颖而出。
我们走下来后发现,在众多科创方向里,编程和机器人这两个方向,是目前普通家庭最容易上手、最容易看到成果的。
不管是机器人比赛的现场打分制,还是编程课程对接的信息学体系,路线都是清晰、可循的。
尤其是低龄阶段——在孩子还没有被繁重学业拖住的时候,提前布局,反而是“少付出,见成效”的高回报时期。
如果是高年级才起步,建议选择集中、高效、专业度高的集训方式,用有限的时间打出成效,会更划算。
萌芽战队已经组织两年了,一共600多个学生加入了我们,省级国家级平均获奖率95%,都是创想机器人俱乐部老师培训的成果。
线上AI课和直播课打基础,线下集训冲刺,最后上赛场真刀真枪跑一遍——整个路径清晰、节奏合理,孩子和家长都知道每一步在做什么。
我们家的学习习惯是抽周末的下午出来,先看课,然后跟着课程指导操练,不懂得的地方跟老师远程微信语音、视频或者文字,老师教得很细致,练“到了实际赛场,轮子要擦一下防止打滑”这些注意事项都会告诉孩子。
很多孩子第一次参赛就站上了省奖、国奖领奖台,这种效率,在别的类型比赛里其实很少见。
我们的获奖率九宫格线年世界机器人大赛全球总决赛初级组冠军、高级组冠军和亚军
今年改成现场赛也是临时发的通告,只给了全部选手一周的时间准备,所有的要求全保密,天河区区赛、广州市市赛,广东省省赛,全部都改制。
谁能现场动手,谁调得准、跑得稳,谁就拿分。这对普通家庭来说,其实更公平了。
很多机构打着“科技进校园”的口号,教的却是一些脱离实战的花架子。让孩子拼几个模型、画几个图、做几个展示视频,拍完照就完事。
真正到了比赛现场,很多孩子一跑程序就卡壳,机器人基本无法完成任务。孩子崩溃、家长着急、老师还甩锅说:“他学得还没到这一步。”
在去年的WRC现场,就有孩子完全不会做程序,最后在现场吃了鸭蛋,最后机构老师说“他没学到”,我们好几个家长听完都震惊了。
而在创想老师的体系里,整个教学节奏是从思维、到搭建、到编程、再到实战,一步步打牢的。
我们这次采访了好几个学员家长,他们的反馈都是一致的,老师授人以渔,非常耐心。
我们采访了一年级的小朋友,认字都还不熟,但程序写得可清楚了,整场比赛自己一个人调试完所有流程,稳稳地完成了任务。
有家长跟我说:“我站在场外看着他签字确认那一刻,眼泪都要掉下来,真的感觉他一下长大了。”
我们不少年纪小的一年级孩子,人虽小,但成长得非常快,最高的奖项是WRC总决赛一等奖亚军。
奖牌是努力的回报,但在一次次实战学习中,孩子练出的韧劲,积攒的方法,收获的自信,更加可贵。
我们萌芽战队的一个杭州家长,她女儿原本对机器人没什么兴趣,只是抱着“去玩玩看”的心态参加萌芽战队,在创想教练的培训下,试试摸索下。
结果没想到,第一年就拿了省二等奖,第二年拿了省一等奖进了国赛,并拿下国家二等奖。
她现在成了班里最懂机器人的人,甚至当场纠正过老师的程序错误,成了学校重点培养的“
所以,有时候不是孩子有没有兴趣,而是他/她有没有机会接触到“我行”、“我会”的学习体验。
在创想的训练体系里,课后的辅导都是一对一的,每个孩子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适配对应的教学节奏,因材施教、因势制宜。
家长要做的,也不是安排目标、追着结果跑,而是给孩子搭建一个温柔但富有挑战的起点:
以上是萌芽战队的部分赛事获奖率,还有几场比赛成绩也很好,但太忙了还没更新上去,下次来
如果你愿意认真走这条路,那我想说,你可以带上这三样东西,跟我们一起出发:
广东初二男孩被5名同学围殴,父亲抡起铁棍将其中一名活活打死,判决结果出来后,网友不淡定了…
江西省2025年养老金调整落地,养老金5000元涨幅能超过平均线级!河南暴雨、大暴雨还要下,一地发布红色预警
中超第20轮猜对5场是大牛:大连3-1蓉城 申花2-2海港 浙江3-3国安
华硕ProArt 创16 2025专业创作本:解锁AI时代的全场景创作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