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借助先进的数字模型、VR系统,生动地阐释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以及各零部件的应用;同学们或围聚在一起讨论,或对着电脑进行模拟实操……近日,记者在贵州省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比亚迪产业学院,看到了一个科技满满的实训中心。
面对绿色技术革命引发的人才需求变化,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2024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研究院开展“赢未来:职业教育绿色技能提升”项目,旨在通过理论研究、通识和专业课程模块开发、师资培训、实训基地绿色化等手段,提升学生的绿色技能和绿色意识,帮助职教学生掌握绿色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态度和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绿色转型。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是项目的试点之一。
谈及为何选择毕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史丽佳表示:“毕节作为贵州省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至关重要,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培养掌握绿色技能的人才,助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推动新兴绿色产业发展,为毕节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绿色发展探索可行路径。”
“学院紧盯煤炭产业发展,不仅开设了支持传统煤炭产业升级的专业,如煤矿智能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与管理等,同时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出了应用化工技术等相关专业,多方共建了西南复杂煤炭清洁利用研发中心和西南地区新型综合能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智能采煤、智能掘进、绿色开采,注重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与煤电清洁高效利用、煤磷化工一体化发展。”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张进华告诉记者,此举不仅是为了响应国家的能源结构调整战略,也是为了满足市场对新型能源技术人才的需求。
“就招生来讲,学生更偏向于新能源,但从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来看,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待遇、提升空间比较乐观。开启绿色智慧矿山时代后,对智能化和绿色化专业技能人才更为需求。”张进华说道。
据介绍,“赢未来:职业教育绿色技能提升”项目自2024年实施以来,已在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的煤炭智能开采技术实训室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通过引入VR模拟设备、优化实训课程,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掌握绿色开采技能。模拟矿井和综采实训中心的模拟矿井全长310米,按照煤矿“采、掘、机、运、通、安”六大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进行布局,采煤、通风、运输、机电等主要系统均采用煤矿真实生产设备进行布置,实现专业实训教学从仿真向实操转型过渡,有效解决了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学生实习、下井、上岗的“三难”问题。
在课程开发上,针对试点学校绿色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课题组结合贵州本地特色,开发了包括教学课件、案例在内的丰富教学资源包。同时,在土木工程、机械制造等6个领域,探索绿色技能模块开发,紧密对接行业绿色转型需求。并将在此基础上,开展绿色通识课教师培训以及专业课程模块教师培训。
教师作为教育的关键一环,其素质提升至关重要。通过制定“毕节职业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让当地12所中、高职学校的骨干教师掌握专业建设全流程方法,从产业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角度理解专业发展,使教师们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将最新的绿色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为未来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5月11日至17日是今年的职业教育活动周,主题为‘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提升职教学生环保素养与职业技能,助力培育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人才,缓解绿色技能人才缺口,助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史丽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