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获悉,2024-2025学年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围绕“我与博物馆、我与科学、我与自然、我与职业、我与艺术”五大体系,设计开发并开展了24次“每周半天计划”校外课程,覆盖深圳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比亚迪历史博物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仙湖植物园、深圳科学技术馆、深圳书城、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54个校外场景。
活动以“任务驱动+跨学科融合+科技赋能”为模式,累计参与班次104班次、累计参与教师人次212人次,累计参与学生约4680人次,通过“行走的课堂”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了“实践中学、探索中学、交往中学”的校外课程模式。
学生们穿梭于城市中的不同角落,在丰富的场景中学习成长。博物馆里,他们观赏文物,通过制作名片掌握了熊猫演化与生态保护知识,展开小组研讨并重返展品区进一步了解欧亚丝绸文化,结合数学周所学体会数学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梳理历史贸易脉络。
在比亚迪历史博物馆,学生们能画出汽车主要结构,设计出“潜水变形车”“光速飞船”等充满创意的作品,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红树林小公园中,他们细心观察并记录鸟类与生物形态习性,理解生物依存关系;在仙湖植物园,学生们借助AI拍学机识别荫生植物,精准记录下秋海棠的共性特征;科技场馆里,操作智能交通系统、与机器人对话、沉浸式体验智能家居场景都成为了探索未来的窗口;青少年活动中心里,AR设备、3D打印、机器狗互动等前沿科技体验,巧妙融合了红色历史教育,让学生们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
职业启蒙的种子也在实践中悄然种下,学生们在公安局、武警基地、华大基因等35个场地体验图书管理员、小小中医师等角色,生活技能与职业认知同步提升。
为了让每一次“行走”都能收获慢慢,学校构建了创新实践机制。教师们通过跨学集体教研,设计出“密码破译”、“生态链构建”、“图书检索”等学生学习任务单,巧妙地将语文表达、数学逻辑、科学观察等学科知识融入实践;积极运用科技赋能体验创新,引入AI拍学机、VR珠算游戏、AR设备、AI智能家园等技术工具,让抽象知识可视化。
同时设计“小组行程自主管理单”,从“车上守纪”到“勇于提问”等5个维度量化评分,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纪律性与协作能力。此外,学校更是联合博物馆、企业、自然保护区、科技场馆等社会资源,形成“学校主导、专业支持、社会协作”的实践体系,比亚迪工程师,红树林保护区生态专业导师甚至植物学博士都参与其中,确保了活动的专业性与深度。
校方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行走的课堂”,计划预留“自主观察时段”满足个性化探索,开发如“从算盘到量子计算机”“AI分析红树林生态”等跨场景融合项目,并着手建立“实践成长电子档案”,让每一次实践的收获清晰可见,让更多孩子在“行走的课堂”中拓展视野、锤炼能力,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青海隐形首富北京豪宅被1520万元拍下,驾车至故宫仅需15分钟,物业公司:物业费已拖欠5年共45万元
杨少华送路仪式!长子杨威被人搀扶,杨议打鼓送别父亲,梦线分上岸复旦的网红“迅猛龙”回应“考研是炒作”质疑
兰州人才引进20岁女硕士,网友称赞“好厉害”,人社局:身份证20岁,实际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