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的京杭运河浙江段,一艘艘货船有序穿行。“浙杭货6688号”船长王建国轻触手机屏幕,“内河船舶码”的绿色光芒与朝阳交相辉映。“信用好,过闸快,跑一趟能省半天时间!”他的笑容里透着踏实。
这一幕,正是浙江以船舶分级分类动态监管重塑航运信用体系的生动缩影。作为全国内河航运大省,浙江年均船舶进出港量超200万艘次,船舶安全监督检查“随机查、重复查”的问题,导致既往监管模式“效率低、成本高、效果差”。
2023年以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以《内河运输船舶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办法》为抓手,首创“信用评级+数字赋能+区域协同”治理模式,将2.1万艘船舶纳入动态信用管理体系,推动每万艘次船舶缺陷数下降超30%、检查效率提升40%,为长三角交通运输信用一体化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过去查船像‘开盲盒’,同一艘船,今天你查,明天我查,船户抱怨,我们压力也大。”一位港航执法队员坦言。这一困局在2023年被彻底打破——浙江首创船舶安全等级动态评定机制,以基本资质、事故记录、环保积分等七大类92项指标为标尺,为每艘船生成实时更新的“信用身份证”。
在嘉兴港航指挥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着各船舶的信用分值。“一艘船若多次违规排污,系统会自动扣分并降级,触发红色预警。”值班员小张指着屏幕上的“浙嘉货1006”介绍。该船因连续三个月“绿水积分”达标,安全等级从B级升至A级,检查频率从每月1次降至每季度1次。数据显示,新制度实施后,浙江全省C、D级高风险船舶占比下降超80%,船舶平均检查时长缩短65%。
在湖州吕山水上服务区挂牌成立的水上“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将船舶动态数据归集于信用评价体系,信用评价结果被联合建设银行、泰隆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银行信贷征信指标之一,可按照船舶信用等级给予相应的信贷利率优惠,有力促进了行业治理和个体发展“双赢”,船舶动态数据切实变成为船户的“信用资产”。
“滴——”在湖州长兴,海事执法人员扫描船身二维码,船舶证书信息、既往检查情况、船舶违章记录等信息瞬间呈现。“过去查船要带一摞档案,现在一部手机全解决。”海事执法人员现场演示“内河船舶码”功能。这个由浙江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监管工具,已归集船舶数据2890万条,实现“一码查询、一码监管、一码服务”全链条闭环。
数字化变革更体现在监管流程的重塑。系统根据船舶信用等级自动生成检查任务——AA级船舶年检不超过1次,D级船舶则需每两月接受1次重点核查,并配套集“风险预警—任务派发—整改跟踪”于一体的工单系统,实现任务实时派发、精准核查,切实体现了浙江交通优化营商环境“有事必应、无事不扰”原则。2024年以来,工单系统累计推送船舶证书过期、违章违规行为等预警信息4360条,精准拦截382艘“带病航行”船舶。
环保治理也因数字技术焕发新机。在绍兴某码头,船户陈伟指着船舱内的智能传感器说:“这套设备实时监测污水排放,数据直传部监管平台。”浙江创新的“绿水积分制”将环保行为量化:每上交1次船舶水污染物获取相应的绿水积分,积分可兑换优先过闸、免费使用岸电等优惠服务。运行一年来,浙江全省船舶水污染物接收单数同比增长13%,船户累计兑换优惠服务超8万次。
在浙苏交界的乌镇航道,江苏籍货船“苏淮货168”凭借“浙闸通”绿码快速过闸,船主老李连连点赞:“以前跨省要重复申报手续,现在扫码10秒通关,效率提升8%!”
这背后是长三角航运信用一体化的突破。浙江率先打通三省一市11个海事业务系统,实现船舶信用等级、违章记录等数据实时共享。过去各省标准不一,现在信用高的船舶在长三角畅行无阻,失信的则处处受限。
协同效应更向产业链纵深拓展。在港口码头,AA级船舶可享受“绿色通道”装卸服务;在金融助贷方面,船舶绿色信用服务累计为船户发放贷款突破13亿元,节约船户经营管理成本300多万元;在船舶过闸调度方面,高信用船舶可享受远程申报调度……“信用价值正在重塑行业生态。”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浙江全省航运企业平均合规成本下降25%,船舶周转效率提高18%,真正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站在浙江“浙港通”应用平台“内河航运智控”场景前,京杭运河上川流不息的“绿码”船舶宛如流动的信用图谱。从“千船一面”到“一船一策”,从“单兵作战”到“长三角联动”,浙江以制度创新锚定方向,以数字变革重塑流程,以区域协同释放红利,因信用之光的照耀,涌动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为全国航运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信用+治理”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