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以DeepSeek为代表的智能模型如何为交叉学科提供支撑,在“X+AI”的共生革命中,传统基础学科的与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解构与重组,实现双向进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浙江大学、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CAAI 教育工作委员会、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承办的
DeepSeek系列专题线上公开课第三季第三期定于2025年5月12日19:30在线举行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交通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包括交通运输管理、智能交通系统、人工智能赋能交通、共享出行、交通流建模与仿真优化。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及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在Nature/Science/Cell子刊、Transportation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SSCI论文160余篇。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IEEE国际智能交通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入选斯坦福全球生涯影响力2%顶尖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在交通需求激增与智能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正重塑交通运输系统格局。本报告聚焦如何通过AI重构传统交通系统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从统计学习、深度学习到大语言模型梳理了AI赋能智能交通系统的十大关键技术,剖析智能化模型如何深度参与数据挖掘、规律解析与决策优化,为交通运输系统的动态感知、精准预测与智能调控提供核心驱动力。随着多模式出行本征分析、自主协同决策、大模型平台等技术突破,“Transportation+AI”将加速构建“人-车-路-云”深度融合的智能交通系统。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双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科学哲学和科技伦理研究。兼任《中国医学伦理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编委。发表SSCI/A&HCI/CSSCI源刊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光明日报》发表通俗理论文章多篇,合著《创新范式》、译著《民主社会中的科学》,数篇决策咨询报告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项目等十数项。
人工智能与人类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一方面,人工智能不断挑战人类现有道德秩序,因而我们需要完善伦理规范、注重风险预警;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个体层面强化了人的道德决策能力(如基于智能技术的“道德增强”),在社会层面促进了某些人类基本价值的实现(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极大地达成了知识平权)。无论是人工智能对人类道德的挑战还是改善,都关涉到在今天技术加速迭代的社会语境中我们如何看待道德的演化方向,即我们如何理解“道德进步”。技术进步与道德进步的关系既是数字智能时代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科技向善”、“科技增进人类福祉”等理念得以清晰的基础概念。
DeepSeek系列专题线上公开课第三季第二期于4月28日在线举行,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教授林辉分享了《AI+BME,迈向智慧医疗健康——浙大的探索与实践》的专题报告,围绕医疗健康服务的核心目标,介绍了融合以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相关前沿,分享了浙江大学在智慧医疗技术、装备和系统等系列研究方向上的深耕与创新,共探未来医疗健康新生态。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周吉帆带来题为《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分享,深入探讨了心理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交叉关系、互相启发与未来协同发展路径。详细介绍了学科渊源与发展历史,人机智能对比研究,心理学对人工智能的启示, 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内容。对比了人类认知与人工智能的差异与优势,提出在未来研究中借鉴人类认知机制,如主动学习能力、常识推理和社会交互智能,将有机会创造更先进、更通用的人工智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