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首批确定由9个汽车生产企业和9个使用主体组成的联合体,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城市展开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试点产品涵盖乘用车、客车以及货车三大类。试点过程中将系统开展产品测试与安全评估工作,探索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管理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这也意味着中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正迎来“智能网联”时代。
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在全球交通运输领域加快应用,而我国在全球领先势头已经初步显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我国共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29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6800多张,道路测试总里程超过8800万公里。
权威人士表示,整体来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已经从小范围测试验证,逐步转入技术快速发展、生态加速构建的新阶段。当前,我国L2级自动驾驶车型广泛应用,多家车企已经做好了量产L3级车辆的准备。
有权威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42.4%,同比增加10个百分点,辅助驾驶功能已经成为新车的标配。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人士表示,目前,部分产品已具备一定的量产应用条件。下一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将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产业生态的迭代优化。
另一方面,智能网联汽车也被纳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之中。此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要将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城市交通智能化水平,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应用。
有分析人士表示,与一些国家注重单车智能发展路径不同,我国较早确立了“车路云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方案,多地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车路云协同,弥补“单车智能”的不足,进一步助力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
北京、上海、重庆等多地也在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今年5月,总投资额高达32.4亿元的一批智能网联汽车新项目签约落户上海市嘉定区;同在5月,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发布《北京市车路云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公告》,投资额为99.4亿元,将在全市选取约2324平方公里的范围,对6050个道路路口进行智慧化改造;4月10日,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京沪高速公路河北廊坊段(京津塘高速公路河北段)正式用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今年1月,重庆多部门联合出台《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管理办法(试行)》,将结合全市道路基础条件,指定公路、城市道路路段和其他特定区域,用于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同时设置交通标识和提示信息,向社会公布。
可以预期,在智能网联汽车上路通行试点推动下,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量产应用,带动汽车与新能源、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产业融合,助力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