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6月2日消息(记者张卓 通讯员许豹 黄子坤)6月2日,随着最后一节塔柱混凝土浇筑,标志着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湖北省第40座、武汉市第12座长江大桥——武汉双柳长江大桥主塔全部封顶,即将进入主缆挂设和钢梁架设施工阶段。
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是武汉都市圈环线重要组成部分,路线车道设计,是目前长江上在建的最宽钢箱梁悬索桥,也是武汉“东大门”第一桥。
此次封顶的是双柳长江大桥北岸主塔,高213.75米。由于北岸主塔位于极其松软的泥质粉砂地层区,在这种地质上打桩相当于“在豆腐上插筷子”,为此,项目部积极优化施工方案,最终将群桩基础打进117米以下的基岩层,桩基的总长超7000米。通过优化钻头、改进钻进工艺、调配超高性能泥浆等方式,项目团队攻破了桩基施工过程中塌孔、糊钻等难题,提高了施工质效,仅用3个多月就完成了桩基施工,且均为一类桩。
为了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项目团队将打造精品桥梁的理念贯彻到各个方面。采用智能温控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冷却水管的水流量与水流速度,实时掌握混凝土内部与外部温度数据,再搭配智能养护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内外控温控湿效果,有效防止出现施工裂缝等情况。首次使用由中交二航局自主研发的自动振捣布料机,可根据浇筑高度自动调节6根振捣棒的深度,让混凝土分布更均匀、更密实,提高了混凝土浇筑质量。
“作为交通运输部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我们将智能建造融入到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下一步,‘新质生产力’还将在主缆除湿、智能缆索等方面得到体现,这些创新性技术将全面掌握全长全断面主缆温度、湿度和应力的测量数据,提高桥梁运维期智慧化管理水平。”中交二航局项目总工程师陈诚表示。
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是武汉都市圈和“武鄂黄黄”一体化的重要交通硬支撑,项目建成后,武汉市新洲区到鄂州市行车用时由一个半小时变为5分钟,将有利于发挥交通先导支撑作用。同时,将打通阳逻国际港到鄂州花湖机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光谷的快速通道,完善和提升物流枢纽功能,促进“光谷”“星谷”联动融合发展。
6月2日,随着最后一节塔柱混凝土的浇筑,标志着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湖北省第40座、武汉市第12座长江大桥——武汉双柳长江大桥主塔全部封顶,即将进入主缆挂设和钢梁架设施工阶段。在项目团队高标准、严要求的精细化管理下,大桥承台、塔柱、横梁等均实现“内优外美”。“作为交通运输部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我们将智能建造融入到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是武汉都市圈和武鄂黄黄一体化的重要交通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