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60.6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1%,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现代物流体系加速构建,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持续推进,对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人民网)
截至2024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超过1.9万列,发送货物超过207万标箱。中欧班列在公铁水多式联运的协同发展中,开创了降低物流成本的新模式,编织出一张横跨欧亚大陆的智能“运力网”。
智能“运力网”的构建,正在重新定义物流成本结构。通过公铁水多式联运的智能调度系统,货物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了三分之二,而运输成本仅为传统空运的五分之一。在重庆、成都、西安等内陆城市,智能场站系统实现了货物的自动分拣和智能配载,单箱操作时间缩短了40%,场站运营成本降低了30%。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持续提升了中欧班列的运营效率。智能调度系统实时监控列车运行状态,自动优化运输路径,确保班列的准点率保持在95%以上。在满洲里、霍尔果斯等口岸,智能通关系统将货物通关时间从原来的12小时缩短至3小时,显著提升了物流效率。
技术创新是驱动物流效率革命的关键。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中欧班列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在郑州国际陆港,5G智能场站实现了货物全程可视化追踪,货主可以实时掌握货物的位置和状态。智能温控系统确保冷链货物全程恒温运输,货损率降低至0.1%以下。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以提前预判运输需求,智能调配运力资源,智能调度系统的优化升级,显著提升了运输效率,帮助中欧班列实现了日均开行40列以上的稳定运营。在西安国际港务区,自动化场站实现了无人化作业,场站运营效率提升50%,人力成本降低60%。智能装卸系统使集装箱装卸时间缩短至15分钟,较传统方式提升了3倍效率。场站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带来了运营成本的持续下降,使铁路运输成为主流。
新物流模式正在重塑经济地理格局。在重庆,依托中欧班列打造的智能物流枢纽,吸引了超过300家跨境电商企业集聚,形成了年交易额超千亿元的跨境电商产业集群。智能物流系统实现了订单自动处理、智能分拣、快速配送,物流时效提升了40%。在义乌,通过中欧班列构建的智能物流网络,小商品出口欧洲的物流成本降低了30%,时效提升了50%。智能仓储系统实现了库存精准管理,库存周转率提升了35%。在成都,依托中欧班列打造的智能供应链平台,实现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智能配送系统,重点企业物流成本降低了25%,准时交付率提升至98%以上。在新物流模式下,物流的周转、存储、成本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为中欧班列沿线城市企业有效解决了运输难题,显著推动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